其他
期刊好文 | 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上)
1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世界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但是自人类历史进入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以来,世界文化固有的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西化”和同质化威胁。由此,尊重和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全球议题。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了《文化多样性全球宣言》,该宣言的第一款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化跨越时空,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这种多样性体现为构成人类整体的不同群体和社会之身份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作为交流、革新和创造的资源,文化多样性为人类所必需,恰如生物多样性为自然所必需。在此意义上,它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该得到认可和捍卫,以惠及子孙后代。”一个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应该在此意义上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不仅如此,他/她还应该能够进入不同文化的心灵,感同身受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关切和逻辑。与此同时,一个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还应该具有深刻的反思能力,能够对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和鉴别,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既不崇洋媚外,也不盲目排外。2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外语界事实上就引入了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并尝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与语言能力融为一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般被理解为掌握与日常交际相关的跨文化知识,并能够在跨文化日常交际行为中得体地运用外语实现交际目的。今天探讨外语专业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我们的视野无疑应该超越外语教学而进入外语教育层次,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不仅关注跨文化人际交际行为,而且关注跨文化大众传播与新媒体传播,关注文化与文化之间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的互动关系,而且对这些不同层面的跨文化现象进行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初步研究。通过跨文化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一系列跨文化研究基本理论问题,例如: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个人与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如何区别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传播,什么是非语言交际,什么是文化身份,什么是种族中心主义,什么是跨文化适应,跨文化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跨文化能力,如何培养跨文化能力,如何测量跨文化能力,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对国别文化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对上述跨文化问题的理论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跨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文化反思能力和文化自觉,同时促进思辨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发展。3熟悉所学语言对象国的历史与现状,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反思传统的交际法外语教学,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把跨文化能力等同于一些零星的跨文化交际技巧。而事实上,如果没有对语言对象国历史与现状的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语言对象国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也就不可能进行深层的跨文化交流。不仅如此,学生还必须了解本土的中国文化,在比较学习中发现和理解中外文化的表层和深层异同(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这种跨文化比较学习对于今天的外语类专业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深入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批判意识,即理解中外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能够超越中外文化的局限而建构更加宽广的文化观和世界观。在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强国在全球范围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型外语高端人才,他们精通外语,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向世界生动地阐释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最终赢得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赋予外语类专业的光荣、艰巨且十分紧迫的使命。4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和评价阐释和评价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需要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跨文化理论和知识。外语类专业学生所进行的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以及专业知识课程均可以提升为对跨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的阐释和评价,其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语言“基本功”或语言、文学与文化知识,而且应要求他们对外国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以及本国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从中外比较的视角进行深入阐释,探索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原因,并进行批判性审视,进而提高跨文化思辨能力。一篇课文、一部文学作品、一部电影或一件艺术品,在特定的文化中产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面讲述着自己所属文化的生动的故事。当它们进入新的文化背景里被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人阅读、观赏和分析时,便构成了文化与文化对话、交流(有时表现为冲突)和互鉴的美妙契机。在此意义上,外语类专业的课堂教学本质上就是跨文化教学,外语教育本质上就是跨文化教育。
5能得体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跨文化沟通是跨文化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行为中的表现。这种交际行为可以口头展开,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代表之间的跨文化商务谈判,出国旅行时与当地人的交流;也可以笔头展开,如学生在出国留学申请时所撰写的个人自述,企业的海外媒体广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跨文化交际的空间从地上延伸到“线上”,从博客到微信,从Facebook到YouTube,从大众传播到全媒体传播,跨文化交际/传播的渠道和形式无限拓展,无穷无尽。学术界提出了评价跨文化沟通的两个标准,其一为得体性,即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其二为有效性,即通过沟通达成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或实现合作,或增进理解,或加强友谊。在外语教育的背景下,评价外语能力的指标体系长期局限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似乎它们是完全中性的工具,学生一旦加以掌握,便可以在跨文化的环境下自然实现沟通的目的。大量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语言符号体系都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成为这一文化的载体。在此意义上,掌握一种语言就是理解一种文化,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乃是要实现得体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因此外语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密不可分。这意味着,现行的外语能力评价体系必须加以改革,将跨文化能力纳入其中。6能帮助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一个拥有跨文化能力的人不仅自己能够胜任得体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而且能够帮助他人实现跨文化沟通的目的。在此意义上,翻译能力可以理解为跨文化能力的一项子技能,其目的是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士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大量的翻译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不仅促进了人类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而且翻译本身就是对两种不同文化(不仅是语言)的深度理解和准确表达;翻译能力与跨文化能力互为表里,互相促进。此外,一个拥有跨文化能力的人还应该能够调解跨文化冲突,因为他/她理解冲突双方的文化背景,并能从跨文化的视角帮助双方澄清误解,恢复交往关系。